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具有极致体验感的空间是什么样的?来自Cube houses的答案

蒋单弢 城市设计 2023-02-06

Cube houses坐落在荷兰鹿特丹旧港的岸边,它标志性的黄色倾斜立方体,区别于传统住宅的奇特外形,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Cube houses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建筑实践,也成为了鹿特丹的著名景点。


图1,cube-house,蒋单弢摄


Cube houses诞生于二战之后,由于鹿特丹的港口在二战期间受到了严重破坏,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迎来了大规模的重建,建筑师Piet Blom受邀对这片区域进行了重新设计。兴奋的同时,Blom也深知这个项目即将会面临的挑战。


由于位于港口的历史中心区,Blom认为设计应考虑到跟整体环境的协调,不宜过于突出,于是他把整个设计分为三个部分:Spaanse Kade(Cube houses一侧建筑),Blaaktoren(Cube houses另一侧建筑,名为铅笔大厦),Kubuswoningen(Cube houses立方体住宅),去削减过大的体量。


这片建筑群总共包含了270个居住单元,1000平米的商店以及300个停车位。尽管Blom对中高层住宅楼的广泛应用持怀疑态度,为了满足整体居住密度的需求,在Spaanse Kade,Blaaktoren这两栋楼的设计中,他还是采用了多层叠加的方式。而Cube houses,得益于他在其他两栋住宅楼做出的妥协,在设计上因此更加自由。


Piet Blom认为城市社区应唤醒人对村落的感受,他将住在树上的经历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因此Cube houses中每个抬高的立方体都代表一棵树,它们共同组成了一片森林。抬高的居住单元使底下的公共空间得到最大化,同时在高处的住宅都拥有了良好的视野。


行走于Cube houses之中,你能感受着它从城市尺度的桥到住宅尺度的变化,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空间尺度相互叠加所产生的丰富体验。



 01 城市 


连接


Cube houses不仅是一个住宅群,也是一座人行天桥,在城市的尺度上起着连接周边的市场和海港的重要作用。因为市场和海港有着相对较大的人流量,连接它们的Cube houses也有着相对稳定的人流去支撑桥上的商业。


图2,Cube-house鸟瞰图,图源谷歌地球,1-Cube houses,2-海港,3-地铁电车站,4-MVRDV拱廊市场,5-图书馆,6-Hoogstraat,7-Blaaktoren


连接市场的一端面对的是宽阔的广场和地铁站,在这里采用了宽大的台阶,人们可以静坐在这里看着广场上人来人往;也可以拾级而上,逐渐走入这座住宅的森林。


而与海港的连接更多利用了坡道(图3),坡道环绕着的是作为商业空间使用的中庭(图3-1),人们可以在这里喝酒,聚会,聊天。站在高处,透过住宅六边形的柱子,可以看到岸边停靠的船舶,河岸上聚会的人群以及中庭里的活动;沿着坡道向下则走可到达岸边。岸上聚集了许多家餐饮店,桌子仅靠着岸边,是当地人聚会常来的地方。


图3,Cube-houses首层平面图,图源https://www.archdaily.com/482339/ad-classics-kubuswoningen-piet-blom


图4,Cube-house三角形坡道,蒋单弢摄


图5,Cube houses和海港连接处,图源https://www.picfair.com/pics/07202243-aerial-view-of-cube-houses


Cube house两端的入口同时也连接着另两栋住宅,住宅的入口都位于接近人行天桥的高度,出入口的抬升为里面的住户提供一个过度的灰空间(如图6、7所示),避免其与城市大广场直接相接。


图6,cube-house入口,图源谷歌地球


图7,cube-house入口,图源谷歌地球


公共空间和功能


六边形柱子的排列在人行天桥上产生了丰富的中庭空间,不同的尺度使得不同中庭具有了独特的氛围。


图8,大开口中庭,蒋单弢摄


图9,小开口中庭,蒋单弢摄


图10,中庭上的装饰,蒋单弢摄


图11,中庭上绕柱的休息场所,谭月晴摄


原以为这座桥由于横跨主干道,桥上会有较大的噪音,走在其中才发现建筑师对于这方便有着细致的考量。Piet Blom将大部分的功能都置于天桥的边沿(图12),充分利用两根六边形柱子之间的空间,有的作为商铺,有的作为公共办公场所,并用玻璃把桥的内外分隔开,只在中庭的顶部保留较大的开口。中庭内部辅以大量的绿植,行走在其中仿佛身处静谧的森林。


图12,Cube-house剖功能排布与隔音,左图谭月晴摄,右图图源https://www.archdaily.com/482339/ad-classics-kubuswoningen-piet-blom


图13,Cube-house单体住宅平面剖面图,谭月晴、蒋单弢摄


柱子之间的公共空间,大致有上图所示的四种形式。有的与外界只有一层玻璃相隔,此处一般会被放置一些城市家具,比如有的地方会放上巨型的国际象棋供游客们玩耍。有的会在一层放置一些服务于住户的图书馆或者针对行人的游戏厅,顶上则是用于采光的高窗。有的体量则填满了柱子与住宅之间所有的空隙,拥有了两层更大的操作空间。还有的公共空间是由三个柱子围绕而成,下方的用于服务公共,而上方则是三家入户的一个休憩小平台。



 02 过渡 


Cube houses不仅在城市尺度上具有很好的公共性和互动性,也很好地保留了住宅的私密性,这种从公共到私密的过度主要由两种方式实现。


单体


单体的住宅由一根六边形柱子顶着一个立方体的一角组成。它的过渡,是由从六边形柱子一层高的位置设置一个向下延生到广场上的楼梯来完成。入口抬高的动作使得入户的门厅与广场处于不同的平面上,入户前一个往上步行的动作使得归家的人从公共的环境中稍微脱离开来。每个楼梯、每段红色的楼梯把手都表识着一个住宅的入口,配合着柱子上顶着的正方体(每个正方体都是一个独立的住宅),都在为住户提供一种识别和身份。


图14,Cube-house单体住宅平面剖面图,蒋单弢摄


同样的体块和楼梯的操作在藤本壮介的东京堆积住宅和西田修 + 中川绘里香设计的横滨公寓中都能见到其运用。


图15,左图东京堆积公寓源自httpswww.pinterest.compin313140980316894521,右图横滨公寓源自http://www.ondesign.co.jp/city/housing/1/


组合


组合部分的过渡是由三个柱状住宅围合而成,其过度有着和单体住宅一样引入二层的入户楼梯,不同的是组合过度入户的门前多了一块六边形的平台,不仅更好地过度了从公共到私密的过程也为住户们提供了一处难得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空间。


图16,入户平台,蒋单弢摄



 03 住宅 


住宅部分。在进入参观Cube houses之前,一度认为这种“凹造型”有着倾斜墙体的住宅生活起来一定特别难受,但是真的进入其中却又惊喜地发现相比于普通横平竖直的住宅。这种倾斜墙体的住宅不仅没有很难用还给人一种十分新鲜的居住体验。


根据Cube houses的平面来看,住宅柱子的一层是储藏,再往上则是入口。倾斜立方体的一层是开放式厨房和客厅,二层是浴室和卧室,其顶层一般会被用作屋顶小花园。


图,17,Cube-house单体住宅平面剖面图,蒋单弢摄


图18,Cube-house客厅部分,蒋单弢摄


图19,Cube-houses厨房部分,图源https://www.kubuswoning.nl/interieur-exterieur.html


图20,Cube-houses书房部分,蒋单弢摄


图21,,Cube-houses卧室部分,图源https://pigeonpairandme.com/inside-rotterdam-cube-houses-holland.html


图22,cube-house屋顶部分,蒋单弢摄


建筑内部几乎所有的墙和部分屋顶都是倾斜的,人在Cube houses里面每走一步房间的高度都在改变,空间的感受也随之而变化,使用者可以在整个空间中根据层高的变化而划分出很多不同的区域。


住宅的窗户也因为墙体的倾斜而具有指向性,向下的窗户看人,向上的窗户看天。如图22所示的屋顶部分,由于位于顶层的窗户全部向上看天,使人一下子区别于之前在桥面上身处人群之中的感受,对比之下屋顶干净空灵的感受就会很强烈。


在住宅里还有一种神奇的感受就是公共与私密的对比。当你身处私密的厨房向下看着公共的城市交通或者行人,外界公共的场景处于一种既近又远的微妙状态。你能看见川流的车辆和人群就在你“眼皮底下”,但是你听不见他们的声音并且你的内心也知道他上不来或者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距离。会觉得住宅特别的温馨。


图23,图源https://divisare.com/projects/397108-piet-blom-valentina-solano-cube-house#lg=1&slide=12



 04 叠加 


图24,空间感受叠加,蒋单弢摄


Cube houses身为桥宅,很好地处理了从公共到私密的多种状态。当你身处一个广场的窗前你能同时感受到完全公共的交通和道路,相对公共的桥面广场,用于过度的楼梯与柱子,私密的黄色住宅。整个桥梁给我们提供了一段非常丰富的空间体验,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把各重尺度相互整合的建筑案例。


蒋单弢

城市设计特约编辑

米兰理工建筑与城市设计在读研究生


点击链接阅读蒋单弢同学更多文章:

节点的秘密 | 巴塞罗那的城市设计

就这三招,破解巴塞罗那空间魔法    | 巴塞罗那的城市设计

原来停车场还能这么造?| 巴塞罗那的城市设计

日本民居的千层套路,“回”字有多少种写法?

欧洲建筑考察:从刚性需求的纬度看老建筑改造


点击图片,阅读城市设计近期热门文章 ▼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本文是城市设计原创编撰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了解转载规则请在后台回复“转载”。城市设计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加入城市设计特约编辑,后台回复“特约编辑”了解详情。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